最高法:各级人民法院去年审结涉环境污染刑事案件5386件,同比下降11.5%
今天是六五环境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”。
6月5日,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,发布了《中国环境资源审判(2023)》《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(2023年)》以及2023年度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、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生态环境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。
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表示,人民法院深化能动履职、绿色发展、系统保护、最严法治、协同治理等五大审判理念变革,多措并举推进环境资源案件的源头治理。
一是抓好执法办案与以案释法。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,注重将法治宣传与司法公开、以案释法与司法便民、普法与科普相结合,通过公开审判一批具有标志性典型性的案件,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提升,推动源头治理。最高人民法院带头深入开展司法大数据分析,找准类案增长的深层次原因,诉源治理更加精准;加快建设“法答网”、人民法院案例库,发挥环境资源条线审判监督指导和解惑答疑作用,促进类案诉前化解。2023年,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3.2万件,同比下降5.8%,其中涉环境污染刑事案件5386件,同比下降11.5%,充分反映了源头治理工作成效。
二是坚持能动履职与实质解纷。主动延伸职能,做实“走出去”,针对环境资源审判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加强司法建议工作。以多元解纷为基础,做实“引进来”。注重一体推进诉(讼)源、执(行)源、信(访)源治理,推动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发挥多元解纷作用,促推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衔接配合,形成共治合力,努力实现环境资源保护执法司法与源头治理多赢共赢。
三是完善组织保障与规则体系。如发布年度报告时提到的扎实推进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建设、做实“三合一”,推动构建多元、协同、共治、衔接机制等组织保障;通过发布司法解释、司法政策及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等,健全法律适用规范体系,提升环境司法能力水平。
杨临萍表示,推动环境资源案件的源头治理是一项长期性、持续性的工作。下一步,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指导各级法院认真总结经验,通过做深做实源头治理工作,把为大局服务、为人民司法落到实处,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转化为效能优势,厚植党的执政根基。
红星新闻记者祁彪
编辑潘莉责编冯玲玲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