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春走基层丨记者手记:春节耍得巴适,请为他们的默默奉献点个赞
春节的前几天,这座城市的人们,满心都是合家团圆的期待,开始准备年货,安排春节假期的休闲活动,有“老家”的则在准备回家的行程。都想在春节好好“耍一下”,有哪些地方可耍呢?红星新闻文化频道的记者兵分三路,前往成都各大博物馆、图书馆和街头艺人演出现场,亲身感受这座城市为“欢度春节”做的精心准备,而基层工作人员的付出,则更让人感觉到温暖。
徐文婧(左)
红星新闻记者去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采访的时候,时近春节,一线票务人员徐文婧如平日里一样,早早地到了岗位上,面带笑容请游客出示健康码、行程码或核酸检测报告。受疫情影响,疫情防控工作是她放在首位的任务。每天徐文婧都要无数遍地重复说着那几句话,但很难在她脸上捕捉到一点不耐烦。她告诉记者:“我们坚守的是博物馆的大门,也坚守着城市笑脸迎客的初衷,所以有耐心是最重要的一点。”新春七天假期,徐文婧一天都没有休息,这也是她春节坚守岗位的第四年。
杨硕
24岁的杨硕是成都博物馆的讲解员,他出生于黑龙江,在成都读完大学后,毅然选择当一名“蓉漂”。到成博当讲解员已经接近两年,杨硕两年的春节都没有回家,选择了在岗位上过年。他本来是可以回家过年的,但为了让别人回去过年,选择了留下来。杨硕留在岗位过新年的原因,还来自他的母亲,“我妈妈在天津上班,她打电话说她今年新春选择留守岗位,也告诉我,如果工作有需要,我也可以留在成都,用一家坚守,换更多团圆。”母子俩的对话看似普通,背后却是优良的家风,和默默的奉献精神。
成都图书馆,工作人员正忙碌着
春节期间,除了除夕当天,成都市图书馆都不闭馆。记者前往采访时,阅读推广部的年轻人周扬雪,正和部门同事一起,抓紧时间完善策划的春节元宵活动,把2022年的活动安排筹备好,包括为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开馆做的准备工作等。
春节期间,为了保障市民丰富的文化生活,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,跟徐文婧和杨硕一样,在岗位上过年的基层人员还有很多,各街道、社区开展的歌舞表演活动,文化场所内布置的喜庆氛围,街道上的张灯结彩,只要市民愿意走出家门,都一定会感受到城市的温暖。就像今年春节期间,在崇州中心广场上演的“快闪”音乐《我和我的祖国》;街头艺人在道明竹艺村演唱的《成都》;街子古镇银杏广场上出现的变脸吐火表演,都只为给市民带去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。所谓“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”。要知道,在这喜庆的节日氛围和高质量的服务背后,是很多基层人员舍弃一家团圆,让千户团聚的辛勤付出。
川博展览现场
近年来,成都市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过程中,充分发挥超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,主动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,大力统筹推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在设施网络、体制机制、服务理念等三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,各项主要指标实现大幅增长。并提出了打造友好型公共文化服务,实施全域友好、全民友好、全龄友好、全时友好。
2021年的成都,天府艺术公园、成都市文化馆新馆等投入试运行,成功举办“超融体——2021成都双年展”;4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、91个社区美空间、100余个书店及阅读美空间、1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范例、100个最成都·生活美学新场景等文化阵地完成打造……打造优雅时尚的文旅新场景,为市民群众带来不断增强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这一切的背后,都少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。
天府艺术公园
若要问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如何,回答权一定是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市民手上。在春节走访期间,记者看到一对老夫妇拉着成都博物馆讲解员的手感动地说,“你不回家过年,为我们服务,真的很感谢,你们辛苦了。”也看到82岁的张爷爷坐着轮椅使劲为台上的表演鼓掌。还有一位小女孩捡起掉落在地上的小灯笼挂在树枝上……这是市民对城市热爱的体现,也是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最直接的点赞。
红星新闻记者|曾琦
编辑|段雪莹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