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星书,有肉吃,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吃
如今,要把一本书做成能卖个三五万册的畅销书不是件容易的事,很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书,销量都难过万册。
但想找“捷径”的话,还是有的,那就是给明星出书。
像今年:
邓紫棋的科幻小说《启示路》上线首日破20万册,获评“科幻界除了刘慈欣,无人能敌”;
曾轶可的《TAYOUZI1银壳下载》首印售罄,紧急加印销量再破10万册;
林俊杰推出首部纪念图书,发行首月就码洋4000万……
不过,做明星书,有肉吃,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吃,以下是一位专做“明星书”的编辑为我们讲述的幕后故事。
壹
小时候我很喜欢五月天,买过他们出的一大堆书,像《五月天之素人自拍》《下课后,怪兽家点名》等等。
这类书里有很多明星照片和日常生活小短文,类似图文版微博。买这些书的人,几乎也都是他们的粉丝。
北京,朝外UIC茑屋书店前,五月天演唱会打卡点图据视觉中国
但等我自己开始做“明星书”之后,心态就变了。我从一个狂热粉丝,变成了一个理性的产品经理。
我会从艺人或KOL的视角出发,思考怎么最大化呈现出他们的个性,做好他们的产品;也会从粉丝的角度出发,判断他们到底在爱什么、期待什么。
比如我曾给一位网红小花(化名)做书,她的公众形象是“身边的学姐”,通过不断努力,从“普通人”成长为“理想的大人”。所以她的评论区里就有很多的年轻学生。他们在她的评论区留言说“我也想成为你这样的人”。
于是我们就决定,这本书要做成一本“能带来力量的女性成长书”。
明星或KOL本身是有强导向性的——他们的粉丝是什么样,他们的书就应该是什么样。
归根结底,明星书是一种特殊的粉丝产品。
比如邓紫棋的科幻小说《启示路》就是个典型例子:89元的“平装版”是常规版本,298元的“恒藏版”带限量收藏编号卡等多款周边。所以明星的书,一定程度上其实就相当于明星的周边。
邓紫棋《启示路》图据邓紫棋微博
给小花出书,是因为她参加了一档热门综艺后大火。我们经过几轮沟通后,就确定下来要做一本书。
和综艺节目里呈现出的一样,现实里的小花也是一个强势的人。我第一次对她的文稿做出修改后,她会做出一些类似于“这样不对”“我不是这样想的”“我不是想表达这个意思”的反馈。
我们一共开了好几次会,双方争论了很多次。她希望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而我更考虑读者能够接受的表达。
开完会后,我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她提到的内容整合一遍,再拿给她看,这也导致我的工作经常需要熬通宵改稿子。
当然,这本书最后也没白忙,总销量6万册。
但她的稿子其实不算难改的,毕竟对于做书来说,反复审稿改稿是常态。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难点,有的明星稿件难点是“消失”。
比如小红(化名),大众人设是“灵魂歌手”,但她老是出去旅游,不给反馈。我交过去书稿,又看到她在社交平台上展示出游,我就只有等着。等几个月后反馈给我,我都把内容忘记了,又得重看一遍。
最难改的,是一些网红的书。
有时根本不是他们自己写的,而是MCN公司代笔。我朋友在另一家出版社,前阵子就收到一位KOL的书稿,整本全是AI生成的,改都没办法改,很痛苦。
但做书到现在,我觉得我什么都能改。有时只是换个角度、换个脑子的问题。
比如小红那本书,刚收到稿子时我真的完全不能理解。她文字里写的全是私密情绪,什么原生家庭的困扰、恋爱里的焦虑。这都是一些我根本不觉得是“问题”的问题。可她居然不仅觉得是一个大问题,还能写成一整篇文章。
所以我把这些段落发给了身边偏感性的朋友,问问他们这到底是什么意思。我是偏理性的人,每次都要在朋友的帮助下才会理解:哦,原来人还会有这样的情绪问题。
这反而让我更清楚,理解她的情绪,也就理解了她的读者,帮助小红在书里表达她的这种情绪。
贰
我们做明星书时,会比较在意时间和数据。
一般一本书从立项到上市,大概需要三个月。如果领导预判这本书会卖得好,那速度可以更快,赶一赶,我们拼半条命也能做出来。
数据,主要是看作者的带货能力。每个月我都要给领导报好几个选题,但能通过的很少。最大的问题,往往不是内容不行,而是觉得艺人“带不动”图书。
不是说谁红谁就一定能带书。有的艺人虽然曝光高,但粉丝并不会觉得“他出本书”是件可以想象的事;而有些下沉市场的网红,虽然你可能没听过,但他们的粉丝黏性高、购买力强。
所以,艺人形象和“关于书的想象”是否匹配,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黄子韬和张艺兴。
黄子韬曾经出过一本书,业内传言说销量一般,大概率是因为“出书”这件事本身和艺人风格不搭;但张艺兴出的那本书,卖到了二三十万册,因为他的形象一直是默默努力和有文化,这种“好学生”气质天然适配看书和出书的人设,粉丝会相信他身上有一种和书相关的上进的力量。
数据也决定编辑怎么做宣发。邓紫棋的《启示路》其实不算常规的销售方式。他们到现在都还没有在当当上架,早期的宣发策划也没有找达人带货,几乎是纯靠粉丝,这是很私域的销售。
这种模式,大概率是因为她的粉丝力量已经让书籍销售很有保障,所以就不愿意再花渠道费用了。可以理解为直接让粉丝团购。
一般情况下,市面上的明星书主要有两类销售方式。
一类是作者自己本身有流量,他们会在小红书或抖音上发发书籍视频,挂购买链接。重要的是,这些人一般都还有更多的自带流量的朋友,我们会列一份名单,让作者去找自己的流量朋友挂书籍链接或宣传,我们给这些人开25%-30%的销售佣金。
还有一类是去找那种专门做“讲书”的推书博主。根据博主的带货能力、粉丝量级等等定佣金。
当然,有时候也会遇到作者不配合的情况。
我们给一个科技网红做宣发的时候,制定了好几套方案,比如想让他做一场演讲,或者和别的文化自媒体博主对谈等等。但最后这些方案全部被他以“没时间”为由拒绝了。
最终我们只能选择投流。他的书内容是成功学鸡汤,我们给出的用户画像是30—40岁、三四线城市的男性。这一类用户在刷抖音的时候,就有很大的可能刷到这条视频。
于是这本书,就靠投流,卖出了50多万册。
也因为高度依赖数据和转化,所以我们反而不怎么需要传统媒体宣发。一部分原因是受众群不匹配,关注严肃新闻的人可能不会追星;另一部分原因是,传统媒体转化难以衡量。
我们投达人,可以精准追踪后台:这条视频卖了几本、成交额多少。而传统媒体不能挂链接,数据就难以验证。我需要考虑,你们浏览量多少?有没有转化?不能挂链又怎么算转化量?
这些都是我们在意的。因为数据才是我们营销成果的直观展现。
叁
明星书虽然是不错的出版项目,但这几年,我非常明显地感觉到,“明星书”热度在下降。
七八年前,艺人出书是常态。TFBOYS、张杰、五月天……谢娜光是《娜就出发吧》《娜是光照亮的地方》《娜写年华》等“娜”字头的书,都有5本。
但现在,很多明星变得更谨慎了。
我找过几位曝光度很高的艺人,对方拒绝的理由基本一致:还没到可以出书的时候,想先在别的渠道慢慢积累表达。有一位曾经引起过很大争议的流量艺人,我们找到她的时候,她团队给我的感觉是“被网友骂怕了”,她想表达点什么,但又害怕说错,最终也婉拒了这个项目。
我们当然理解。有些艺人确实没空写书,或者觉得写书不方便。所以常见做法是找到身边的一些文字工作者代笔,我们会提供采访资料,让代笔的人模仿这位艺人的说话方式来写。
但代写的成本其实也很高。之前我找过一位媒体人来写,稿费开到千字千元。但他写的稿件,缺乏书稿应该有的系统结构,总是按照新闻稿的思维来写,我和他沟通非常困难。最后这本书也没做出来,给他付了六万多的稿费,草草收场。
艺人谨慎,我们其实也谨慎。
现在艺人的一句话,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剪辑、误读、放大,引发舆论,把事情弄得很麻烦。所以关于明星书的所有宣发物料,我们都会仔细审核。
比如说在新书分享活动中,为了保证对谈的深度和作者本身的松弛,我们一般不会一开始就对对谈内容设限,让作者放心地去输出他们的观点,展现真实的自己。但到了审片阶段,我们就会严格把关。
我也挺关注同行做的明星书。但现在市面上很多明星书,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:编辑完全不干涉内容,任由艺人写。这种“自嗨式创作”,导致这些书只能卖给铁粉,无法突破圈层。
真正好的明星书,应该是能触及非粉丝群体的。
所以,一本书的创作,应该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:编辑像产品经理,要理解作者、研究市场、判断受众,再和作者一起做出一个真正站得住的、有传播力的内容产品。
红星新闻记者毛渝川任宏伟编辑苏静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