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万里走单骑》将走进三星堆、羌坪古寨 单霁翔:希望文化遗产得到更多尊严

时间 • 2025-10-29 04:55:12
文化
节目
万里
遗产

为更好地研究探讨中国遗产传播与弘扬的重要课题,让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,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和魅力的文化精品,今日(10月10日),“世界遗产的大众传播专项研讨会”在北京举行,研讨会主题为“遗产走进生活·遗产传承文明”。

会议现场

会上,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,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,原文化部副部长、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,中国文物学会会长、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等,在会议上畅谈世界遗产大众传播的思考和建议。

让遗产走进生活

让观众主动走进遗产

世界遗产并非遥不可及,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。中国目前拥有56项世界遗产,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。在会议中,相关学者以国内首档文化遗产综艺节目《万里走单骑——遗产里的中国》(以下简称《万里》)为例,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
据了解,作为一档知识文化类综艺,《万里》即将开启第二季拍摄,四川藏羌碉楼和三星堆遗址将继续被单霁翔点名,在第一季基础上,加入中外文化对话,体现人类文明的全景和地域文化的交流借鉴。其实,这并不是该节目第一次来四川,在第一季中,单霁翔带领着“布鞋男团”走进都江堰和青城山,感受道法自然的四川魅力。

都江堰节目图片

据悉,《万里》第二季将再次集结世遗守护者联盟,组成“万里少年团”,开启全新的12处遗产地旅程。这一次,他们将用“50后”与“90后”的“碰撞视角”关照当下;用“艺术事件”升级守望行动;用“行、读、创、辩”深入理解世遗;用新一季年轻之力助世遗破壁出圈。

单霁翔

对于综艺《万里》,单霁翔认为在录制第一部时,没有做好足够研究,在第一部结束后,他有了新的感受。“比如洛阳,这里的历史文化名人太多,文化地点太散,该怎么办呢?后来想到,洛阳是十三朝古都,这里的古都文化最突出,我们只需要讲述两件事:十三朝古都在哪,今天还可以看到吗?洛阳曾经是国际化大都市,当年为什么有十多万的外国人在这里居住,为何会出现万国来朝的景象?”单霁翔认为,每一期节目都需要告诉观众这一遗址的重要文化内核,丰厚的历史文化本身没办法在几十分钟的节目中讲清楚,那就需要提出重点,吸引观众主动前往探索。

如何让文化“活”起来?

单霁翔支招良性循环链

在会议中,单霁翔梳理了文化遗产在影视业的传播。1958年,纪录片《地下宫殿》是他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影片。1983年的《话说长江》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影响力巨大的纪录片,单霁翔回忆,当时这部纪录片播放后,收到了上万封贴着邮票,表达着民众喜爱的信件,“这和如今的弹幕类似。”

到2016年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,令他没想到的是,第二年招聘20多名员工的信息发出后,有15000人报名。单霁翔还“吐槽”片中什么都没演的钟表修复师王津,居然获得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杰出贡献白金奖,“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力量。”随着后来《国家宝藏》《上新了!故宫》等节目陆续开播,不仅创造了文化类节目的新篇章,还受到年轻人的热爱。

单霁翔

今天的年轻人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信息?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?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?单霁翔认为回答这些问题,还需要做更多的尝试。不过,通过一部部电视片、纪录片、综艺片的推出,“满足了公众对了解文化的需求,他们对待文物时便有了亲近感,从而促使他们了解文物,了解中华传统文化。”

如今,我们都在谈“让文物‘活’起来”,但如何“活”?单霁翔院长认为,这其中有个良性循环。首先,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大家的喜爱,从而使得它们得到保护。在这样的前提下,文化遗产将会变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,惠及更多的民众,使得更多人一起来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,让它们得到更多的尊严……“这个是我一直以来认为的良性循环。”

红星新闻记者|乔雪阳曾琦北京报道

编辑|段雪莹
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