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手机“争夺”留守儿童
一
手机的渗透,从肉体到精神
“在农村,一些中小学留守儿童放假回家后,‘盯着手机不离手’成为常态。”
今年刚退休的某镇村小教师也发现,村子里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比他当教师时掌握的情况要“严重得多”。
甚至就连这位老师自己,也在与外孙的手机争夺战中败下阵来。
“智能手机就像一个黑洞。做了40多年老师,拿自己的外孙也没辙。”这位老师感慨道。
在他所在的村子,面对日渐沉迷在手机里的留守儿童,更多的是不具备文化水平、管理能力极为有限的留守老人。
武汉大学一课题组的调查显示,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,有90%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,其中,近70%的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,三分之一用来玩手机游戏。
乡村一些少年儿童“熬夜玩手机,玩通宵”“走到哪里都在玩”“边吃边继续打游戏”“不少男学生扎堆儿成群玩手游”“男生们聚在一起最喜欢讨论的也是手机游戏”已不罕见。
课题组发现,如今的一些农村中小学,同辈中的“大牛”已不是“学习尖子”,而是“游戏大神”,即游戏技术高超或者拥有很多稀有游戏装备的同学。
留守儿童沉迷手机,既影响学业,也对身体造成了影响,甚至还曾发生学生因手机被没收而轻生的极端案例。
同时,网络宣传的娱乐化、游戏化价值观念,比如人生苦短及时行乐、物质至上拜金攀比等潜移默化影响着留守儿童的“三观”。如此种种,不得不引发重视。
二
900余万留守儿童
可能陷入手机的漩涡
据2022年中国留守儿童数据统计分析,目前我国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,其中近九成由(外)祖父母抚养,另有36万儿童无人监护。
由于缺乏家人的陪伴,这些年幼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孤独和焦虑。
而手机作为一个载体,则成为了他们消磨时间、获得乐趣的主要工具,面对手机展现出的光怪陆离的世界,孩子的自控能力弱,如果没有引导,很容易陷入沉迷。
三
与手机“争夺”留守儿童
多方有责
虽然不能过于污名化手机游戏和短视频,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,沉迷手机可能切断了他们最后一条改变命运的路。
所以,手机问题不得不重视。
要减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现象,根源在于发展农村。
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,要“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”。
发展农村的教育与文化,为农村少年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方式、更多的娱乐途径,才有可能使他们从手机中脱离。
我们也需要看到,在现有的国情、乡情和村情的背景下,发展乡村的过程难免比较漫长。因此,当下需要政府、学校帮扶,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,强化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责任意识。
现实中,留守儿童多和祖父母一起生活,由于“隔代亲”,当孙辈出现不当行为时,祖父母往往妥协或纵容;
也有老人将手机当作“电子保姆”,缺乏对孙辈沉迷手机可能带来的危害的认识;
而留守儿童的亲生父母也忙于工作,疏于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家人的引导是任何机构都无法取代的。
最后,相关平台有自身的问题和责任。
现在的游戏和短视频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,将操作便捷、即时满足做到了极致,诱使用户对产品“上瘾”,连成年人都难免沉迷,更何况是自控力尚差的孩子——
手机里的碎片化信息让他们疏于思考,游戏带来的即时满足让他们不能忍受学习的枯燥,放下手机后的空虚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……
当下,手机游戏已经限制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时长,但仍有不少儿童利用亲人的身份证,逃避游戏机制对未成年人的限制。
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也曾指出,在管理部门三令五申的情况下,一些短视频平台仍然恣意妄为,放任传播低俗、恶搞、荒诞甚至色情、暴力等违法和不良信息,“给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造成严重不良影响,违规情节严重,社会反映强烈”。
恰在近日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短视频管理、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等工作。
会议指出,需要加强短视频建设和管理,大力激浊扬清,营造短视频清朗空间,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水平,在陶冶情操、启迪心智、引领风尚方面对未成年人发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。
会议要求,要全面抓好内容建设、融合传播、优质供给、许可准入、日常监管、专项培训、法规制度、算法管理等各项重点任务落实,促进短视频健康发展,实现提质升级,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更加有利的网络视听环境,坚决维护未成年人权益。
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。
与智能手机“争夺”留守儿童,对他们多一些陪伴,转移游戏和短视频对他们的吸引力,让手机成为让他们学习更多知识、了解广阔世界的有益工具,而非束缚精神、歪曲三观的“毒药”,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。
参考资料|国家广电总局网站、人民网评、中国青年网、冰点周刊、中央一号文件等
编辑|刘怡迪
主编|张越
监审|宋锦峰杨全胜